崗前準備:操作人員需熟悉設備結構(如1英寸吸水口、3/4英寸吐水口、25mm軸徑等關鍵接口)、參數及應急停機流程,嚴禁酒后、疲勞或無證操作;根據作業場景穿戴防護裝備,化工場景需配備防化服與護目鏡,高壓清洗場景需穿戴防滑鞋與防護手套。
現場要求:泵體安裝區域需通風干燥,遠離易燃易爆物品及火源,預留至少0.5米操作空間;消防場景需確保應急通道暢通,化工場景需配備泄漏吸收裝置及應急水源。
運行禁忌:嚴禁在泵體運行時觸摸旋轉部件(軸體、皮帶輪)及高壓管路接口;禁止超參數運行(壓力不得超過9.8MPa,驅動動力不超過7.1KW);未停機泄壓前,不得拆卸管路、密封件等任何部件。
應急處理:出現管路破裂、密封大量泄漏等緊急情況時,需立即關閉驅動動力源,待壓力全釋放(壓力表顯示為0MPa)后再進行處置;若發生高壓流體噴射傷人,需立即停止作業并送醫救治。
潤滑系統檢查:打開油箱蓋,觀察油位是否在刻度線之間(標準油量1.1L),油液需清澈無渾濁、無雜質、無乳化現象;選用高壓泵專用抗磨潤滑油,若油質劣化需更換并清洗油箱。
管路與接口檢查:1英寸吸水口需連接帶濾網(50目以上)的進水管路,確保濾網無堵塞、管路無彎折;3/4英寸吐水口連接牢固,密封墊圈完好無老化;關閉出口閥門(空載啟動可保護泵體及驅動設備)。
動力連接檢查:檢查25mm軸徑與驅動設備的連接鍵(7X7mm)安裝到位,無松動或偏移;直接驅動時需確認傳動機構同心度,偏差不超過0.1mm;皮帶傳動時需檢查皮帶張力,避免過松或過緊。
密封與冷卻檢查:觀察高壓側A密封與低壓側B密封結合處,無滲漏痕跡;檢查冷卻通道是否暢通,無雜物堵塞;打開吸水側排氣閥,排出管路內空氣。
試運轉:接通驅動設備電源(或啟動發動機),點動運行1-2次,觀察泵體旋轉方向為順時針(標準方向),無異常噪音、卡頓或振動。
空載運行:正式啟動驅動設備,讓泵體空載運行3-5分鐘,期間監測軸承溫度(≤60℃)、油位穩定性及密封處滲漏情況,若出現異常立即停機排查。
加載運行:緩慢打開出口閥門,逐步調節壓力至作業需求(最大不超過9.8MPa),同時觀察吸水量是否穩定在35.0L/min左右;待壓力與流量穩定后,進入正常作業狀態。
參數監控:通過壓力表、流量計實時監測壓力(波動范圍≤±0.2MPa)與流量,若出現持續異常,需檢查管路是否堵塞或密封是否泄漏。
運行狀態監控:聽泵體運行聲音均勻無尖銳異響,觸摸軸承座溫度不超過70℃;觀察雙重密封結構的回流情況,若低壓側出現少量回流屬正常現象,若持續漏水需記錄并停機處理。
環境與管路監控:檢查管路接口無松動、無變形,化工場景需監測管路有無腐蝕跡象;高溫環境(如冶金車間)需確保冷卻通道散熱良好,低溫環境需防止管路凍裂。
卸載停機:先緩慢關閉出口閥門,再切斷驅動設備電源(或停止發動機),避免高壓水錘沖擊損壞泵體及管路。
泄壓排空:打開泵體排污閥及管路排氣閥,釋放系統壓力(壓力表顯示0MPa),排空泵體及管路內殘留液體,尤其在低溫環境或輸送腐蝕性液體后。
收尾檢查:清潔泵體表面灰塵、油污及雜物,檢查密封件、柱塞等關鍵部件有無磨損痕跡;記錄運行數據(作業時長、壓力范圍、異常情況等),填寫設備運行臺賬。
清潔維護:用壓縮空氣或清水清理泵體表面及散熱通道,重點清洗吸水口濾網,去除雜質、泥沙等堵塞物;擦拭密封部位,保持干燥清潔。
油位與密封檢查:補充潤滑油至標準刻度,若油液中混入水分或雜質需立即更換;觀察密封處有無滲漏,若出現輕微滲漏,可適當緊固密封壓蓋(緊固幅度不超過1/4圈,避免過度壓縮損壞密封件)。
管路與接口維護:檢查管路有無老化、開裂,更換破損密封墊圈;排空管路內殘留液體,對金屬接口涂抹防銹油脂,防止腐蝕。
易損部件檢查:拆卸檢查陶瓷柱塞表面,若出現劃痕深度超過0.1mm或磨損不均,需及時更換(陶瓷柱塞正常使用壽命可達2000-3000小時);檢查T·N·B合成填料,若出現硬化、開裂或密封性能下降,需整體更換。
潤滑系統保養:清洗油箱、油濾器,更換新的專用潤滑油;檢查油泵供油情況,確保潤滑通道暢通無堵塞。
傳動與連接檢查:測量軸徑與連接鍵的配合間隙,若超過0.2mm需進行調整或更換;校準傳動機構同心度,確保偏差≤0.1mm。
密封系統檢修:拆解雙重密封結構,更換高壓側A密封件;清洗低壓側B密封的回流通道,去除雜質堵塞;檢查密封壓蓋的平整度,若出現變形需修復或更換。
軸承與軸體保養:拆卸軸承座,檢查軸承磨損情況,測量徑向間隙,超過0.3mm時需更換軸承;對軸體表面進行拋光處理,去除銹蝕或劃痕,涂抹耐磨潤滑脂。
壓力與流量校準:使用標準壓力表、流量計對設備參數進行校準,確保壓力誤差≤±0.1MPa,流量誤差≤±1L/min;檢查壓力調節閥門的靈敏度,必要時進行拆解清洗。
核心部件更換:更換所有密封件、填料及潤滑油;對陶瓷柱塞進行精度檢測,若同心度偏差超過0.05mm需更換;檢查泵體內部流道,對沖刷磨損部位采用陶瓷涂層修復。
驅動與傳動系統檢修:檢查直接驅動機構的聯軸器,若出現老化或變形需更換;對皮帶傳動的皮帶輪進行動平衡檢測,修復偏心問題;重新校準傳動機構同心度。
整體性能測試:組裝完成后進行空載與加載測試,連續運行2小時,監測壓力、流量、溫度及密封性能,確保各項參數符合標準要求。
夏季高溫保養:更換耐高溫潤滑油(建議選用46號抗磨液壓油),清理冷卻通道及散熱片,確保散熱良好;檢查密封件的耐高溫性能,對老化密封件提前更換;增加巡檢頻率,重點監控軸承溫度。
冬季低溫保養:更換低溫抗凍潤滑油(凝點≤-20℃),作業結束后排空泵體及管路內液體,防止凍裂;對暴露的金屬部件涂抹低溫防銹油脂,避免低溫腐蝕;在室外使用時,需為泵體加裝保溫罩。
潮濕環境保養:船舶、果蔬基地等潮濕場景,需定期對泵體進行除濕處理,每周檢查電機絕緣性能;對螺栓、接口等金屬部件定期緊固并涂抹防銹油,防止銹蝕卡死。
故障現象 | 可能原因 | 排除方法 |
|---|---|---|
壓力不足或無壓力 | 1. 吸水口濾網堵塞;2. T·N·B填料磨損泄漏;3. 陶瓷柱塞磨損導致間隙過大;4. 出口閥門卡滯;5. 泵體內有空氣 | 1. 拆卸清洗濾網,更換破損濾網;2. 更換T·N·B填料,按要求壓實;3. 檢查柱塞磨損,超標則更換;4. 拆解清洗出口閥門,更換卡滯部件;5. 打開排氣閥排空空氣 |
密封處持續漏水 | 1. 高壓側A密封件損壞;2. 密封壓蓋松動;3. 低壓側B密封回流通道堵塞;4. 陶瓷柱塞偏心磨損 | 1. 更換A密封件,確保安裝到位;2. 均勻緊固壓蓋,幅度不超過1/4圈;3. 用高壓空氣疏通回流通道,清除雜質;4. 檢查柱塞同心度,必要時更換 |
運行噪音過大或振動劇烈 | 1. 軸承潤滑不足或磨損;2. 傳動機構同心度偏差超標;3. 陶瓷柱塞安裝偏心;4. 管路共振;5. 泵體固定不牢固 | 1. 補充或更換潤滑油,更換磨損軸承;2. 校準傳動機構,確保同心度≤0.1mm;3. 重新安裝柱塞,涂抹鎖固劑;4. 加固管路或增加減震裝置;5. 緊固泵體固定螺栓 |
流量不穩定或明顯下降 | 1. 吸水口管路漏氣;2. 濾網部分堵塞;3. 泵體內殘留空氣;4. 陶瓷柱塞磨損導致容積效率下降 | 1. 檢查管路接口,更換破損密封墊圈;2. 清洗濾網;3. 打開排氣閥排空空氣;4. 測量柱塞磨損量,超標則更換 |
軸承溫度過高(超過70℃) | 1. 潤滑油不足、油質劣化或型號不符;2. 軸承磨損或安裝不當;3. 冷卻通道堵塞;4. 傳動負荷過大 | 1. 補充或更換適配潤滑油;2. 更換軸承并重新安裝;3. 疏通冷卻通道,清理雜物;4. 檢查驅動設備負載,排除過載問題 |
潤滑油使用禁忌:嚴禁混用不同品牌、型號的潤滑油,不得使用普通機油替代高壓泵專用油;更換潤滑油時必須清洗油箱及油道,避免殘留油液污染新油。
部件更換規范:更換陶瓷柱塞時需使用專用工具,避免暴力拆卸導致軸體損壞;安裝時需涂抹專用鎖固劑,確保同心度誤差小于等于0.05mm;密封件、填料需選用原廠配件,避免非標件影響密封性能。
故障處理原則:出現故障時立即停機,嚴禁帶故障運行;復雜故障(如泵體內部磨損、傳動機構損壞)需由專業維修人員處理,不得擅自拆解核心部件。
臺賬管理要求:建立設備全生命周期臺賬,詳細記錄每次運行數據、保養內容、故障情況及部件更換信息,為保養周期調整及設備報廢評估提供依據。
長期閑置保養:設備閑置超過1個月時,需排空泵體內液體,更換新潤滑油;對泵體表面及金屬部件涂抹防銹油脂,覆蓋防塵罩;每月轉動泵體1-2圈,防止軸承銹蝕卡死。